近日,安庆师范大学“青·传承”人文学院青锋志愿队“墨韵萦古村,徽风传上庄”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绩溪县上庄镇老胡开文墨厂,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专项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观摩、访谈传承人、沉浸式制墨体验等方式,系统记录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流程与当代创新,探寻传统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传承路径。
“墨锭承载的是文化沉淀”
徽墨以精选马尾松根枝烧制的松烟为原料,经炼烟、制墨、晾墨、修边、描金等十余道工序锤炼而成。“墨汁是化工品,墨锭承载的是文化沉淀”,墨厂第八代传承人,70岁的胡嘉明手持墨锭,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徽墨制作古法技艺。团队成员观察到,古法制作不只是流程的复刻,更继承了古人在徽墨里添加中药防蛀留香的智慧,将实用与文化精妙融合。
在传承古法的同时,徽墨制作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过去受限于高温影响,徽墨端午后便停产,如今技术突破,通过改良胶料、改进炼烟工艺等一系列举措,实现四季制墨。团队成员近距离见证匠人将烟灰与胶反复捶打、揉捏成坯,既有对古法的坚守,也藏着现代创新的活力。
“这是机器给不了的温度”
描金是墨锭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墨锭制作的点睛之笔,要求工匠拥有一双巧手和十足静气。胡嘉明强调,“纯手工描金千年未变,这是机器给不了的温度。”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匠人“阴干描金”的绝活,勾勒图案或为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或为苍劲有力的书法题字。志愿队队长、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班屈翔亲身体验描金工序后感慨道:“ 看似简单的勾勒,实则对腕力控制要求极高。描金不仅是技艺,更是耐心与匠心的修行。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需要守住技法,更要传承匠人骨子里的执着。”
实践团成员还通过镜头记录下描金匠人指尖飞舞的瞬间,在抖音等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进行宣传,让更多人领略非遗之美,助力徽墨制作“破圈”传播。

老胡开文墨厂工匠纯手工描金
“要的是青年人愿意,就不怕传承不下去”
从“背着样品跑全国”到“云端直播卖墨锭”,墨厂探索“非遗+互联网”转型,依托当地政府电商扶持政策,墨厂线上销售量逐年攀升,并多次获得“线上销售奖励”。“我们设计十二生肖、卡通联名等多种款式墨锭,适应市场需要,外贸订单辐射日韩。”胡嘉明展示新款“连环画墨”时透露,墨锭线上销售占比已超70%,年营业额稳步增长。

团队成员在展馆与传承人胡嘉明交流
在市场拓展收获成效的同时,墨厂的传承难题也亟待破解。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墨厂面临核心匠人年逾五旬,年轻学徒稀缺的困境,现存的“家族联营+农户参与”模式虽初见成效,但在传承体系构建、技能培训机制等方面仍需完善。“怕字当头,传承就难了!”胡嘉明谈及传承现状时表示,“卖田卖地,卖不掉手艺。要的是青年人愿意,就不怕传承不下去。”
“年轻人愿意学、肯吃苦,手艺才活得了。”据悉,胡嘉明之女胡翠霞作为“非遗手艺人”之一,通过直播展示制墨流程,已吸引数万名观众在线互动,为传统技艺注入年轻力量。

“徽墨制作技艺”专项调研活动集体合影
一方徽墨,凝聚着徽州“崇文重教”的千年文脉。此次调研是团队考察上庄镇非遗资源的重要一站,不仅是对“天下墨业在绩溪”的实证梳理,更是青年学子对话传统文化根魂的生动实践。未来,青锋志愿队将继续深耕徽文化领域,以脚步丈量历史,用行动守护文化遗产,持续为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撰稿:宣昕 陶若熙 摄影:丁瑞 审核:方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