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庆师范大学“青·敬敷”人文学院“白石育苗”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怀宁县白石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现状,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帮扶活动。
实地察校貌,问卷访民情
实践团成员抵达腊树镇中心学校,实地考察“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成效。据了解,面对生源向城镇集中、乡村学生数量下降的新形势,当地通过撤并“小、散、弱”学校,优化学校布局。目前,腊树镇中心学校已累计接收周边村落学生1008名。

“换了新学校感觉怎么样?”“‘撤点并校’后孩子怎么去上学?有什么担心的问题?”……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成效问卷调查中,实践团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汇总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撤点并校”政策对学校及学生带来的双重影响,对学校而言,“撤点并校”政策使得生源结构多元化,学生个体背景差异显著,对强化班级管理、重视学生情感关怀等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对学生而言,不仅需要重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与人际关系,部分学生还面临上学路程变长、家校沟通成本增加等现实问题。
支教播星火,活动润童心
实践团成员前往腊树镇白石村村委会开展为期五天的支教活动。支教队员秉持“用心、用情、用行动”的支教理念,搭建“一对一”精准助学桥梁,为学生答疑解惑。依托专业优势,团队围绕“德智体美劳”先后开展了基础课程巩固、生命健康教育、美育润童心等系列课程。

实践团成员、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5)班叶纯美依据低年级学生特点,从学生熟悉的自然景象入手,设计了古诗词趣味讲解。 “教孩子们读诗时,发现他们对‘草长莺飞’‘荷风送香’的描述特别敏感,这些文字在他们心里会变成具体的颜色和画面。”叶纯美感慨道,这种从文字到想象的转化能力,能让孩子更具体地感受诗词之美,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谈及这次参加“三下乡”的初衷,实践团负责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2024级(5)班的胡绵婷说:“主要是想为家乡做点实事,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既体会到用所学回馈家乡的充实与幸福,也更坚定了为家乡教育出力的决心。”
党徽映沃土,徽芒淬青春
在腊树镇白石村党员大会上,实践团成员列席会议与党支部书记和老党员交流“撤点并校”政策,“学校专门安排了校车,让学生上下学安全有了保障;还设了食堂,孩子们中午吃饭、休息,就不用来回折腾。”当谈及“撤点并校”政策落实时的一些暖心变化。白石村党支部书记坦言,政策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上好学,同时不能给村民额外添负担。“咱当干部的,就得在这中间多跑腿、多协调——学校有啥安排我们及时跟乡亲们说清楚,村民有啥难处我们赶紧找学校对接。”

“总说‘党组织是主心骨’,今天才明白这‘主心骨’是怎么炼成的。”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5)班的关施美在笔记本上写道,课本里的“群众路线”,是看得见的脚印、听得见的家常。
满载着收获与感动,“白石育苗”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三下乡”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实践队员们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坚守、劳动人民的智慧、乡村教育的脉动。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在基层汲取的养分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把实践的感悟带回校园、融入学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撰稿:洪远凤 庞妮 摄影:胡绵婷 张霞玲 审核:方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