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提高人文学院学科素养,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11月13日在教学楼215开展以“屈原——坚守正道的孤独与修身救国昭质”为主题的的读书报告会。
活动伊始,由敬敷周末讲坛负责人薛正阳向大家介绍此次活动概况:第一部分以《文心雕龙》等文本引入,带入现场听众走进《楚辞》,并通过“沉浸式”角色代入尽其所能地再现屈原跌宕起伏的一生;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文化记忆”、“文化认同”与“屈原精神”三大点,具体分析屈原的法度思想、修身意识与自由精神以及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工作人员在现场准备了精美礼品与便签,让现场观众写下活动感悟,并带领现场观众“沉浸式”参与其中。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守正而有法则,灵善而又均调”便是父亲对于初生的屈原最恳切的希冀。在父亲的教导下,孩童时的屈原便饱览群书。不仅从书中找到了人生向导——彭咸大夫,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愈发体悟到了读书的快乐。后来有幸得“巴山野老”赏识,便时常跟从老者学习。先生时常教导他,检身自察,与民可近,勤劳建业。丰富的书本和师长的教诲共同构成了屈原最初的人生理想,纯粹且美好。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天问)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决心立法改革却受到百般阻挠;面对虎视眈眈的秦国,积极劝谏却受到一众诬陷。面对多方压力,他依然选择坚守正道,坚持阻止谗言、心系家国,然而却被楚王流放汉北。他自始至终都面对着两种选择:坚守正道或随波逐流,然而即使现实令他心灰意冷,他依然选择洁身自好,未曾改变分毫。
“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远游)放逐途中,路途遥远且艰难,正如他的人生经历。面对渔父“为何不与众人沉溺其中以保全一生”的疑问,他慷慨激昂地反问:“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可面对流民“为何不保护好百姓”的质问、面对战场士兵“为何迟迟没有好消息”的询问时,他却深感愧疚,无言以对。
“我在第一部分结合了《史记·屈原列传》以及其他民间故事与组委会进行了艺术加工与创排,沉浸式代入屈原这一角色,与主创团队一起带领大家走进了战火纷乱的战国时期,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深入感受屈原人生旅程中坚守正道的孤独与忠君爱国的昭质。第二部分则引经据典,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了屈原的人生精神与思想内涵,以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屈原。”负责人薛正阳在活动后分享道。
2021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的钱盛岚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说:“本次活动采用了类似于话剧的形式,丰富了极大地唤起了我们对于屈原、以及对于看书的兴趣。并且通过这一期的敬敷讲坛的活动,我们对屈原的生平经历有了更多地了解,对其家国情怀、自由精神、法度思想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希望以后可以更多地举办这样的活动。”
通过敬敷讲坛工作人员的精彩的讲述和认真的演绎,我们走进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自我价值观架构建立到自我价值架构濒临崩溃,怀石投江,屈原的一生是艰辛的却也是“同日月争光”的。然而这份精神力量穿过漫长岁月,依然激然有力地与我们同频共振时,这正是我们追随与古人对话的意义所在,也是这个讲坛的举办意义所在。
透过时光的罅隙,穿过千里万里的距离,我们隐约能再次窥见他的独立、他的伟岸、他的不朽。他将一颗饱含高贵生命力与修身爱国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岁月中——那布满伤疤的荒原里,待到天际泛起缕缕霞光,原来,寸草不生的土地也可以绿树成荫。
(撰稿:周秀云 摄影:第一期屈原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