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人文学院第四十九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红楼138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语言文学2023级研究生冯博学、尚承志担任本次沙龙主讲人,方盛汉教授受邀到会并予以现场指导。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本次研究生学术沙龙围绕学术交流与成果探讨有序开展,精心设置论文汇报、与谈人发言、学生评议及教师指导四大核心环节。冯博学、尚承志两位同学作为汇报主讲人,分别以《九歌·东皇太一篇题解》《十七年皖南花鼓戏发展路径考察——兼论剧种称谓的来源问题》两篇论文为核心展开深度分享。
冯博学同学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系统解构“东皇”“太一”两大核心概念,重点聚焦《九歌》文本中的“上皇”一词,就该篇名是否曾为“上皇”这一学术争议展开深入探讨。通过综合梳理文献典籍、历史史料及出土文物等多元证据,最终以详实的论证有力证实了“东皇太一”确为此篇原初篇名。尚承志同学立足戏剧研究领域,对皖南花鼓戏剧种称谓进行系统性溯源。他深入剖析了十七年时期皖南花鼓戏从民间小戏逐步发展成为地方剧种的完整历程,通过制作详实的表格,系统列举皖南地区众多花鼓戏剧团及经典剧目,以戏曲展演与剧本生产为双重视角,生动展现了皖南花鼓戏走向成熟的发展路径。
汇报环节结束后,沙龙进入与谈交流阶段。与谈人杨海俪、商若彤两位同学,对两篇论文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点评与分析。在热烈的互动氛围中,主讲人、与谈人及参会同学围绕论文内容展开充分的学术探讨与思想碰撞,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最后,方盛汉老师对整场学术沙龙进行了专业总结与指导。方老师特别强调,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摘要与结语部分尤为关键。摘要需高度凝练文章核心内容,清晰阐明研究问题、方法及创新点,确保读者能够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同时,方老师着重指出,学术论文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创新性学术概念,必须严格注明出处,切实维护学术规范,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规范性。
此次研究生学术沙龙不仅为师生搭建了思想碰撞、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更通过多元的学术探讨与专业指导,有效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了学术视野。通过参与此次活动,同学们在学术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均获得宝贵经验,为后续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奠定了坚实基础。
(撰稿:冯博学;摄影:罗慧娟;审核:詹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