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琼教授做客敬敷人文讲坛,在菱湖校区图书馆报告厅畅谈“互文作为一种方法:论文本的褶叠”。 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金松林教授主持,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在传统意义上,互文这一现象早就存在,例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和‘汉’,‘明月’和‘关’就是一种互文的关系。”吴琼教授表示,互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几乎无处不在,每一个文本都会不同程度地关涉其他文本。
吴琼教授认为,互文有三个主要特征:内在性、间性结构、互文与文本的意义生产。对于内在性,他强调所有的互文都是体现在文本之内,并非文本之外,而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用一种批评的方式来打开文本。谈到间性结构,吴琼教授以侯孝贤所导演的电影《聂隐娘》为例,对这一特征做了形象直观的阐释。
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吴琼用一幅幅西方画作来介绍互文,他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文类,就像七律、四绝一样。”吴琼教授还借用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来印证文类意义上的互文问题,并建议大家要学会关注互文的能指。
“逆写是什么?逆写就是对正文的反写,就是通过差异化,使之变成一个全新的文本。”讲座的最后,吴琼教授用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和黄哲伦对其颠覆后的话剧剧本《蝴蝶君》,介绍了什么是逆写。他的介绍深入浅出,直观易懂。
“您说互文是一种打开方式,但是在中国的一些著作里面,它是否作为一种补充方式存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9(1)班侯良玉同学提出的疑问,吴琼教授这样回答:“古典著作更多的是引述、模仿或是改写等等,但它在某种意义上和现代主义的逆写、反写并不太一样。”吴琼教授还提及,古典更多的是针对叙事而非文本,互文则是对传统的扩充和增补。
临近结束,金松林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吴琼老师围绕文本和互文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浅出的演讲,对于互文的概念、特征、来源,以及互文作为一种文本的打开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建议大家认真阅读巴赫金、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等人的相关作品来深化对文本和互文理论的理解。
此次学术讲座有利于拓宽大家的学术视野,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学院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对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学生记者 贾睿雯 韩菲旸 刘欣 图/学生记者 何婷文 蔡醒 审核/汪孔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