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人文学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汪孔丰(人文学院院长、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副会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六尺巷,并对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的重要讲话,为人文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办学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院师生倍感振奋。人文学院作为一个以文史学科为主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工作,重点聚焦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等领域,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多方位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了研究团队强、科研平台多、学术成果丰、社会影响大等特色优势。不仅如此,我们还注重将桐城派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建构起一套“学、思、研、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今后,人文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江淮大地上,奋力书写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文章”,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徽风皖韵、充满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叶当前(人文学院教授、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桐城市六尺巷并作出重要指示,为高校科研平台的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研究,在桐城派名家年谱、桐城县志、桐城桂林方氏与麻溪姚氏家族文学、桐城派古文、桐城派史学史、桐城派《文选》《庄子》评点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目前,中心正在结合六尺巷历史与黄梅戏“六尺巷”题材剧目,开展戏里戏外六尺巷研究,探讨文学艺术在“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作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掘“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六尺巷精神,担负起当代学人应有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董根明(人文学院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庆桐城市考察六尺巷,高度肯定了以邻里之间提倡和谐礼让为特色的桐城文化。作为多年从事桐城派史学研究的学者,我们倍感荣幸和自豪,也更加增强了研究桐城派文化的信心。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兼修,其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将儒家主流的和谐文化与价值观念通过盛行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乡贤行状或地方志中的乡贤传记等文章形式表现出来,叙事雅洁,要言不烦,将社会大传统融入乡里和家族的小传统,继而发挥其风俗教化的作用。桐城派提倡向西方学习而不忘本土文化的内生自觉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桐城派历史文化的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童岳敏(人文学院教授、皖江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表示,作为清代文坛的重要流派,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影响深远。研究桐城派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文学和文化的精髓,还能够为现代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它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文人思想的揭示、教育理念的传递等方面,也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人文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将结合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利用数据挖掘和语义检索等数字技术,通过可视化及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现桐城文化中的“六尺巷”和谐礼让精神。
刘旭岚(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令人振奋,深受鼓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据。文都桐城,人文荟萃,涌现了无数硕学通儒,留下了诸多文化名片,宰相张英与邻里各让三尺产生的六尺巷正是桐城文化的产物,代表着和睦谦让的精神品质,对于人际关系的调节具有重要教育意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扛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学习桐城先贤的精神品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桐城派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