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书香阵阵,校园书声琅琅。十月微寒,菱湖畔的清晨,薄雾未散,但学生们学习的身影已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迎接着崭新一天的到来。
蔚然成风
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早已在教室做好了上课前的准备。紧跟老师的思绪,在文学院的课堂上,这种上课标准师生彼此之间早已心照不宣。教室里,学生们陶醉在知识的海洋;教室外,辅导员们也时刻不松懈,细致地进行着学院日常学风巡查工作,力求实时掌握学生动态,着力营造文学院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很强,即使在课堂的中后期,大家的‘抬头率’依然保持在开始的水平,上课‘低头族’寥寥无几。”2017级辅导员唐宫羽在巡查结束后欣慰地说道。
良好学风的养成岂是朝夕之功。在教师骨干的引领带头下,文学院逐渐形成了以班级建设为主,学生自治为辅的有效管理体系。铃声未响,考勤先行,每日清晨午后的考勤工作早已成了文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干事的生活的一部分。“学习部考勤,请学委点一下名”,这句话在学习部干事桂启鹏的口中一天要重复几十次。“为学生服务本身就是我的工作,而且能为大家出一份力,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班级是学生们的大本营,为了规范同学们的学风意识,营造理想的课堂氛围,文学院许多班级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自发制定了班级公约,对使用手机,请假考勤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具体的规范,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在学习,人人要学习,人人爱学习的浓郁氛围。从学生到老师,从个体到班级,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文学院学风建设结构愈加立体清晰,校园质量文化建设成果也愈加丰硕。
百花齐放
学习之余,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扎根学院文化传统,贴合学生专业兴趣,文学院所举办的特色活动不胜枚举,对拓展学生素质发挥了重大作用。“五月花”语言艺术晚会作为学院文化的常青树已历经35年风雨,在其舞台上诞生的原创话剧《王步文》更是融合本土红色文化,走出校门,在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斩获佳绩。
“文学是一座孤岛,我想让读书的热情薪火相传,集众人之力,找到一方爱书之人的净土。”吴伊琼老师向我们说道。读书会是她与文学院其他教师自发开展的一项创新性活动。在这里,教师和同学畅所欲言,学生成了活动的主角,大家从外国文学《荷马史诗》谈到名著经典《红楼梦》,在专业与兴趣两者的碰撞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在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大家也规避了传统师生沟通的弊端,构筑起师生交流,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育人之本在于树人,知识积累与能力锻炼,两者缺一不可。我院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指导外,还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创刊近30年的《季节风》则是同学们思想自由,管理自由的代表。纯文学的理念走向,独立责编的分工自治,在季节的风中,学生们用文字仰望星空,用独当一面的态度和思辨能力承担着当代青年的责任。
见微知著
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先晨跑再晨读,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姚子瑜的清晨就是如此,这样的作息她已经坚持了大一整个学年。作为今年的国家奖学金推荐者,她向我们介绍道:“个人的努力虽然重要,但学院和班级的氛围同样重要。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学习,互助成长才是我进步的法宝。”学而染人,环境的熏陶让姚子瑜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生训旨。她的榜样作用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为学院优良的学风建设添砖加瓦。
紧跟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文学院将人才培养贯穿于学院教学的始终。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桂牛洪,过去三年的大学时光令人称羡,国家一等奖学金,华藏奖学金,各种荣誉奖项纷纷收入手中。即使如此,她却依然恪守勤学,严于律己,秉承校训精神,将勤学作风贯彻于生活实处,甚至未来的选择中。知行合一,砥砺前行,身为考研一族的她,每天坚持早晚自习,规律的作息,不变的坚持,在平凡的生活中,甘于平凡便是她最大的不平凡。
崇文尚学,底蕴深厚,在文学院百年育人的历史岁月中,无论是当下的学生主力,还是即将独立走向人生的前行者,她们都不是独行的个体,她们是文学院万千学子的缩影,于生活的点滴中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特有的活力朝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文学院莘莘学子从平凡小事中探索真我,在生活细节里勇攀高峰,共同开启文院未来的全新之旅,谱写青春不悔华章。(学生通讯员:李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