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至15日,“多学科建构与多领域探索:徽学研究的融通与跨越”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高校徽学研究交流协作会在安庆召开。本次会议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全省各徽学研究分中心协办,徽学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分中心承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申传胜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省内外十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沈志富主持开幕式。
申传胜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历史、办学特色及学科平台建设情况。他强调,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徽学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显学,要进一步推动徽学研究各分中心之间的错位发展,挖掘整理安庆地区的徽学文献史料,加强皖江文化与徽州文化的流、互动及比较研究,助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多学科建构与多领域探索”的会议主题,深入交流互动、碰撞思想火花、提出真知灼见,共同为徽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教授、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汪孔丰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他们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在总结徽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为进一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徽学研究领域拓展、推陈出新方面注入新的动力。
来自徽学研究中心和各分中心的9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别是安徽大学徐道彬教授《黄生<字诂><义府>礼学思想发微》、安徽师范大学刘道胜教授《图甲户籍与清代基层治理》、安徽建筑大学刘仁义教授《徽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之融通与跨越》、安徽中医药大学黄辉编审《新安医学对徽文化的贡献》、安庆师范大学梁诸英教授《民国时期皖南香菇业发展探析》、黄山学院朱宏胜副教授《从旧学到新知:徽文化史上的不疏园和韬庐》、安徽艺术学院夏守军副教授《基于考古发现武王墩一号墓装饰艺术初探》、阜阳师范大学刘家富副教授《本世纪以来近代徽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淮北师范大学卢东博士《社会转型视域下明中后期徽州宗族的文化生活及其活动空间》。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金仁义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陈瑞研究员主持了主旨报告。
会议举行了三场分组报告,与会专家围绕徽州典籍文献与文书、徽商与区域市场、徽州基层治理与社会变迁、徽派建筑特色、新安医学传承与发展、徽派艺术的守正与创新、徽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报告过程中,与会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徽学研究的多元视角和深厚内涵,引发了现场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会议期间举办了首届安徽省高校徽学研究交流协作会。工作会议由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方平主持。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以及各分中心代表康健、刘仁义、黄辉、任唤麟、刘芳正、梁诸英、冯传胜、于丰园等分别汇报了平台建设进展和取得的成绩,并围绕中心总部与分中心协同创新发展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工作设想。
会议闭幕式由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波主持。黄山学院副教授杨辉、安徽大学研究生霍嘉琪、安庆师范大学博士郝佩林分别汇报了各分组讨论情况。徽学研究中心安庆师范大学分中心主任梁诸英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
本次徽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交流协作会的成功举办,为徽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分享研究经验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徽学研究在多学科建构与多领域探索方面取得新的发展,促进安徽省高校徽学研究的深度协同创新,提升徽学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撰稿:王梦静 摄影:王军 吴梅欣 杨翠 汪可婧 审核:沈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