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进安庆师范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建设,人文学院于12月19日举办长江文化研究座谈会暨长江文化建设规划研讨会。会议由人文学院汪孔丰院长主持,学院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各教研室负责人、学术骨干以及新进青年教师与会。
会议伊始,叶当前教授发表意见。他表示,长江文化研究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高校要在文化研究和考古层面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安徽文化标识度不高、成果不显著等现象,强调要加强安徽五大文化研究。他鼓励青年学者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注重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董根明教授以桐城派和陈独秀为例,深入阐述了长江文化“适时而变”的特点。他指出,桐城派作为长江流域孕育出来的文学之花,兼具古代儒家文化与近代文化转型的样态,而陈独秀则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适时而变”,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理念和行动策略。
沈志富副院长提出要站位高远,将长江文化研究与安庆地方区域文化结合,将长江文化经研究与黄梅戏文化、徽州文化的研究结合,协同创新,以大选题、大项目等形式共同助力学校的学科博士建设。周红兵副院长指出,长江文化研究院应明确组织架构,理清文化概念,并促进其与黄梅戏文化研究结合,与课堂教学结合。江飞教授提出应注意长江文化与皖江文化、长江文化与黄梅戏文化、主题研究与个人研究之间的三组关系。徐文翔副教授着重介绍了长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桐城派数字化保护和长江歌谣文献收集的具体方案。
会议讨论阶段,其他与会专家及青年教师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如加强团队建设与人才引进、开展长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文旅融合、提升长江文化研究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等等。这些建议为安庆师范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会议最后,汪孔丰院长发表总结,就长江文化研究提出四点要求:一要从国家、安徽、学校、学院、个人等层面提高思想认识;二要从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成果奖申报、特色课程等教学层面加强文化传承;三要从学科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学术团队打造等层面加强学术研究;四要从学生第二课堂层面加强文化熏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本次座谈会不仅加深了与会专家对长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学校长江文化研究院的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未来,人文学院将继续加强对长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全力支持学校长江文化研究院建设,推动长江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撰稿:丁雨晨 摄影:王英 审核:汪孔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