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戏曲与曲艺”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发展,7月6日至10日,安庆师范大学举办了为期五天的“戏曲与曲艺”暑期研习班,邀请了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秦,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国家一级演员、硕士生导师郭霄珍,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俊华,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王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水云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雍君七位专家做专题讲座。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全国20多所知名学府的青年学子来参加此次研习班。
周秦教授对比了南曲清丽婉转与北曲慷慨激昂的创作特质,阐释伴奏乐器在情绪渲染、节奏调控中的独特作用,并梳理昆腔从民间声腔到文人雅乐的雅化历程。周教授通过《惊梦》唱词韵律与表演程式的细致解读,展现昆曲“声情并茂”的美学追求,为听众搭建起理解传统戏曲的立体框架。

韩再芬老师从黄梅戏与城市的关系入手,阐述黄梅戏如何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演变和创新。她提到,黄梅戏起源于民间,最初在乡村的草台班子中演出,后来逐渐走进城市,受到了城市观众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黄梅戏不断吸收城市文化的元素,在剧目创作、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

郭霄珍老师则以博大精深的戏曲舞台艺术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她指出早期的黄梅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主,语言质朴、贴近生活。后来,随着黄梅戏的不断发展,其剧目题材逐渐丰富,表演形式也日益成熟。

宋俊华教授从历史维度切入,对戏曲学的学科构建历程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指出,近代以来戏曲学的发展既受益于西学东渐带来的学术方法革新,也面临着传统戏曲审美特质与西方理论框架的适配难题。他强调,戏曲学应建立一个自主的体系,要整合戏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术语体系、表演范式和审美标准,摆脱对西方戏剧理论的过度依赖,让理论阐释真正贴合戏曲的本质。

王平教授聚焦于徽班最初所指,介绍其以安徽徽州戏班为基础,后吸收多地戏曲优点发展壮大,扩散范围广泛且影响深远。他点明徽班进京这一关键事件,为京剧形成奠定基础,期间艺人凭精湛技艺与独特风格,在与其他剧种交流融合中推动京剧诞生发展。

刘水云教授深入阐述了建构中国戏曲史料学版图的设想。他提出,这一版图应涵盖戏曲文献、实物遗存、口述史料等多方面内容,需打破地域、时空限制,系统梳理散落在各地的戏曲史料,建立全面且规范的史料数据库。同时,要注重不同类型史料的关联性,形成相互印证的有机整体。

谢雍君教授介绍了富连成社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强调富连成社作为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戏曲科班,其演剧活动在民国时期备受关注,而当时的报刊则成为记录和评价这些活动的重要载体。她指出,这些民国报刊中的批评内容不仅是研究富连成社的珍贵史料,更折射出当时的戏曲审美取向和社会文化氛围。

参会的各位专家深入解读了戏曲与曲艺方向前沿动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让学员们得以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讲座期间,学院戏曲文学创作方向老师积极向专家请教,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此次暑期研习班的顺利举办,是学院全力支持“戏曲与曲艺”博士点立项建设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戏曲与曲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整体学科素养,扩大“戏曲与曲艺”学科的影响力,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撰稿:徐伟禧 供图:罗浩诚、冯博学、纪钰雯、徐伟禧 审核: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