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原来这么有韵味,怪不得老一辈都喜欢听。”“身段和动作好讲究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有戏,全是细节。”“看完还想再刷一场,有点上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年轻人也应该扛起继承并发展戏曲的责任。”
七月骄阳似火,恰似青年学子对戏曲艺术的赤诚之心。安庆师范大学2025年“戏曲与曲艺”全国研究生暑期研习班于7月6日-7月10日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20余所全国高校的青年学子齐聚安庆,共同见证了这场学术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戏曲盛宴,共同感受了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活力。

大咖云集,共赏学术盛宴
立足“戏曲与曲艺”高峰培育学科和博士点立项建设,安庆师大广发“英雄帖”,国内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汇聚安庆,为青年学子传经送宝,可谓星光璀璨。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秦教授讲演结合,将大屏幕上抽象的工尺谱化作唇间竹笛悠扬的旋律,更是通过传统昆曲的婉转唱腔让学员们品味到古老昆曲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宋俊华,浙江传媒学院教授王平,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刘水云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雍君,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郭霄珍等专家,为青年学子带来了一场场关于戏曲理论、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的深度剖析。学术沙龙中,学员讨论热烈,现场迸发的学术火花不仅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的思维碰撞与融合,更激发了青年学子对戏曲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学员们围绕“数字时代的戏曲传播”“非遗保护的地方实践”等问题展开讨论,展现了新一代戏曲研究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

知行合一,体验文化盛宴
“当我们穿上戏装站在台上,才真正体会到戏曲表演的精气神”,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宗世龙第一次穿上戏装,异常兴奋。

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无不彰显着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精髓。此次研习班课程设计贯彻了“学、赏、做”三位一体理念:通过学,学员们系统学习戏曲理论与历史脉络;通过赏,在观摩经典剧目中提升艺术鉴赏力;通过做,以表演实践和实地调查深化对戏曲艺术的理解。

学员们通过欣赏黄梅戏演出,在戏曲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力。在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艺术展厅。学员们了解到了黄梅戏的诞生、发展与变迁,他们还亲身参与黄梅戏的表演,跟随黄梅剧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小老师”们,一字一句地学唱“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板一眼地练习身段、眼神、步法。这种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到体验的学习,让抽象的戏曲艺术可触可感,极大提升了学员学习和研究戏曲的兴趣,是对学员艺术素养的一次全面提升。
创新之举,助力戏曲传承
这场研习盛宴的背后,是学校在戏曲人才培养上持续创新的坚实步伐。近年来,“戏曲与曲艺”学科发展迅猛,2022年入选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2024年更被列为省博士点立项建设重点学科,彰显了其在戏曲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本次研习班正是其创新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

人文学院叶当前教授在结业致辞中寄语道:“今日结业非终点,而是新征程之始。期待各位学员将研习所得转化为学术创新的动力,共同扛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当一本本红色的结业证书在手中传递,象征戏曲传承的青春力量在此凝聚、壮大,即将带着黄梅故里的滋养,奔赴全国各地继续他们的文化传承之旅。研习班成员尚承志同学说到:“此次研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前辈学者、艺人对戏曲曲艺发展所做出巨大努力与杰出贡献。我们要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传承这份壮大戏曲事业的热情,让戏曲艺术进一步绽放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这场安庆夏日里的戏曲之约,既是一场学术与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它凝聚着青年学子们的求知热情与文化传承的理想信念,也预示着中华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蓬勃未来。(撰稿:冯博学 摄影:罗浩诚、冯博学 审核: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