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1. 学校首页
    2.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1. 学院简介
    2. 学院领导
    3. 机构设置
    4. 规章制度
    5.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1. 制度汇编
    2. 基层组织
    3. 工会工作
  • 师资力量
    1. 教师名录
    2. 博士名录
    3. 荣休名录
  • 本科教学
    1. 规章制度
    2. 专业介绍
    3. 专业建设
    4. 教学教研
    5. 实践教学
    6. 审核评估
  • 学科科研
    1. 学科简介
    2. 研究平台
    3. 科研成果
  • 研究生教育
    1. 招生信息
    2. 导师队伍
    3. 制度方案
    4. 研究生苑
  • 学生工作
    1. 学工组织
    2. 荣誉展示
    3. 就业信息
  • 合作交流
    1. 国际交流
    2. 社会服务
    3. 石楠文学奖
  • 校友之家
    1. 校友名录
    2. 校友风采
    3. 校友动态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长江文化研究】学术薪火与桐城文脉的交响:第三届“清代学术与桐城派”暑期研习班纪实

    作者:    时间:2025-07-22     浏览:

    “桐城文章甲天下,清代学术启新章。”当六十多位青年学者齐聚安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在仲夏的江畔古城拉开帷幕。7月11日至17日,由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联袂主办的第三届“清代学术与桐城派”暑期研习班,以思想的星火点亮了学人的盛夏。

    群贤毕至,共赴学术盛宴

    研习班一开场,便汇聚了清代学术与桐城派研究的璀璨星河。在开班式上,副校长徐晓宁的致辞饱含期许,“希望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员在授与受之间,探寻中华文脉精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研究员盛赞了研习班这种学术交流形式,尤其肯定了“文学”与“学术”相结合的主题。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魏国锋教授点明研习班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盛会,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会长王子龙更是深情回溯了安庆与桐城派不可分割的历史脐带,对青年学人寄予厚望。

    思想的航船随即扬帆。刘跃进研究员以《阅读·经典阅读·文学经典阅读》开启首讲,他结合自身数十年治学经验,深入阐释了阅读行为的理论内涵,引领学员穿越阅读理论的海洋,最终锚定“人”在文学经典中的永恒坐标。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研究员以宏阔的史学眼光,体面线点回环结合的逻辑架构,将桐城派置于清史重构的宏大图景,其《桐城派与清代历史重构》的论述,如投石入湖,激起颠覆性命题的涟漪。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在《清人治学方法漫谈》中,条分缕析清代考据学的鼎盛全貌,漆教授系统全备的阐释,为青年学人打开了通向清代朴学的大门。

    深研精析,探寻学术幽微

    随后的日程,学术的光辉照亮了桐城派研究的各个角落。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达敏研究员在《论桐城派与颜李学派的关系》中,以二百年离合史为经纬,细密编织两派互动图卷,阐述桐城派演进的内在动力,引人深思。林存阳研究员则高屋建瓴,以《学术共同体·独树一帜:桐城派与清代学术发展大脉络》为题,对百年桐城派研究史进行全景式扫描,精准定位桐城派礼学研究在学术史的地位,更前瞻性地提出构建“桐城学”这一崭新的学术概念。

    复旦大学陈居渊教授在《20世纪清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中,以章太炎、梁启超、侯外庐等大家为镜,折射出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随时代思潮起伏的复杂关系。安徽大学方盛良教授另辟蹊径,运用互文性理论,在《论方苞、姚鼐古文之互文性与桐城派的生发》中,从理论建构、文本创作、艺术风格、文脉传承等角度,细腻剖析方姚二人的学说与作品、桐城文脉的代际传承等问题。

    关爱和教授以《刘师培与北京大学之聘》为题,在晚清革命风雷与大学改革的宏大背景中,敏锐捕捉到刘师培在学术转型中的独特身影。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以《龙眠风雅全编》中的诗人小传为主体研究对象,钩沉桐城派生发前期的历史伏线,考察桐城派兴起的条件,徐教授《从<龙眠风雅全编>看桐城派形成的可能》一文,为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清新范式。

    安徽大学江小角教授深情讲述《方苞的家国情怀》,从忠君爱民的具体事迹中,提炼桐城士人的精神脊梁,并指明桐城派研究可以从家族文化、区域文化等方面继续开拓研究的新径。盛险峰教授则在《桐城派与清代文风》中,提出应在清代文风流变与中西碰撞的宏大视野中审视桐城文风,强调对桐城派的评价需兼具传统意识、现代意识与身份意识的多维思考。安庆师范大学汪孔丰教授的《桐城派与“寿序非古”论的承变》,从缘起、内容、结论、展望四个方面,讨论了寿序这一文体与桐城派之间的历史关联,为文体研究注入新见。

    雏凤清音,激扬后学才思

    学术的滋养不仅来自课堂之上,更在于交流之中的碰撞、激荡。随后的青年学者交流会,成为研习班最富活力的环节。安徽大学文学院卢坡副教授谈《新编<姚鼐年谱>的取材与立意》,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任雪山副教授论《方苞以及桐城派研究的方法与维度》,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张秀玉研究员解析《近代桐城派士人日记中的学术江湖》,三场报告,如三股清泉,汇入桐城派研究的深潭。青年学员们踊跃交流,思想的火花在会场四溅。

    闭班式上,学员代表的声音传递着收获的喜悦。青年学员江南大学刘雨晴老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蒋铭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莹老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张成儒博士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们的感言,字字句句凝结着数日来的思想激荡与心灵共鸣。结业证书颁发仪式环节,当结业证书被郑重递出,关爱和、盛险峰、江小角、汪孔丰等教授的总结与展望,则如长辈的殷殷嘱托:研习虽短,薪火长传;青年担纲,未来可期。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为这场学术盛会画上圆满句点。

    文脉寻踪,踏访古城遗韵

    7月16日,学员们踏上学术考察之旅。敬敷书院的琅琅书声仿佛仍在耳畔,安徽大学红楼沉淀着近代高等教育的厚重,独秀园铭刻着时代先驱的足迹,两邓故居诉说着皖江望族的文脉传承,安庆市博物馆则展现了古城文明的全貌。一步一景,皆是历史的注脚。学员们感受着安庆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安徽近代教育、皖省文学文化的深厚血缘关系,胸中激荡的,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肩负新时代使命的澎湃决心。

    这场在桐城派故里举办的清代学术盛会,不仅是对安庆师范大学桐城派学术研究力量的一次集中检阅与成果宣示,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桐城文脉与长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它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厚重的过去与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清代学术的智慧与桐城文章的风骨,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撰稿:秦威威 冯博学 摄影:许闯 郑冰洁 纪钰雯 刘明慧  审核:沈志富)


    上一篇:【文典教育】人文学院师生看望刘文典先生家属

    下一篇:【媒体人文】安徽青年报:“声韵课堂”乡野间架起普通话振兴桥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联系地址:安徽省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

    邮政编码:246011 联系电话:0556-550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