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30日,“文化多样性与数字人文”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文化遗产认知智能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边疆治理智能实验室、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数字人文系、天津师范大学古文献学与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及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学科群协办,《数字人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名刊荟”学术平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沿》《古籍数字人文研究》《古籍保护研究》和“汲古求新”公众号等多家媒体支持。会议聚焦“数字人文赋能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创新”与“数字时代的文化交流与文化治理”两大议题。来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信息管理学、iSchools联盟主席Gillian Oliver、日本筑波大学信息与媒体科学学院院长森嶋厚行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全球23个高校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人文学院副院长周红兵受邀参会。
7月28日晚,召开了亚太地区数字人文教育协作委员会成立预备会。

2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由亚太地区23所高校及5位国际学者共同倡议发起的“亚太地区数字人文教育协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委员会发布了“五个一”行动计划,包括建立区域教育机构共享名录、启动学生数字人文成果巡展、构建师资知识图谱、共研数字课程资源、搭建跨国教学平台等五项重点举措,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数字人文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亚太地区数字人文教育协作委员会23所高校之一。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iSchools联盟主席Gillian Oliver,日本筑波大学信息与媒体科学学院院长、教授,iSchools联盟亚太区域主席森嶋厚行,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研室主任杨玉成,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馆长Natalie Pang,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教授,东京国际数字人文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永崎研宣,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历史学、数字人文教授Simon Burrows分别做了以“时光叠城:古都北京的数字记忆”“以信息文化透视数字人文中的人本精神”“从数字工具到批判性探究:筑波视角下的数字人文”“以数化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的内师实践”“谁的知识更重要?数字人文的去殖民化及关键方法”“数字人文领域的文本多样性”“启蒙时期欧洲的法国图书业项目:从建立档案到构建数字人文研究”为题的主旨报告。
大会分六个分会场进行研讨,围绕数字素养培育与数字人文前沿、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古籍与数字人文、数智时代全媒介传播、数字人文赋能新兴文化产业、北疆文化智能应用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六个主题,从数字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创新、数智媒介传播、古籍数字处理等多个维度展开。人文学院副院长周红兵任第一会场30号上午第一场主持,与评议人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吴静教授以及来自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大会于30日下午闭幕,闭幕式上主办方为获得“青衿新声”优秀论文进行了颁奖。
本次国际研讨会汇聚全球23个高校机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文化多样性与数字人文”相关事宜,人文学院应邀参会,并受邀成为“亚太地区数字人文教育协作委员会”会员,学院代表通过与亚太地区数字人文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研讨,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专业认知,这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数字人文专业,推动学校和专业建设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和学校影响,深化校际合作与交流奠定重要基础。(撰稿/图片:周红兵 审核:汪孔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