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满,国庆将至。9月25日,人文学院以线上会议形式开展外派师生慰问活动,代表学校向奋战在援疆支教一线、国内外访学岗位及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师生们,送上诚挚的节日祝福和亲切慰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波主持,学院党政领导与外派师生相聚云端,共话成长、共叙担当。
奉献边疆践初心,民族团结谱新篇
“在三尺讲台传授知识,在边疆大地践行使命。”慰问中,学院首先聚焦援疆支教团队,详细询问师生在疆期间的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及生活适应情况,对团队克服地域差异、气候环境等挑战,为边疆教育事业注入活力的辛苦付出给予高度肯定。

援疆支教服务队代表、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戴晶晶,分享了自己对“责任”二字的深刻体悟。她表示,支教期间不仅实现了青年学子为边疆教育贡献力量的愿望,更以实际行动践行“敬敷、世范、勤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援疆支教团领队周毅教授介绍,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团队借此契机组建党史宣讲团,走进校园、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在第二十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系列活动中斩获一等奖,用实力展现人文学子的专业素养。
“要扎根支教沃土,让奉献初心在边疆扎根;要甘做‘海绵’蓄能,在教学实践中吸收知识、锤炼技能;要勇当‘桥梁’连心,用温暖筑牢民族团结之基。”学院党委副书记方蓬勉励支教学生,强调援疆支教不仅是学院参与边疆建设、厚植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更与学院“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核心目标深度契合,为民族团结与教育发展双向赋能。
对标前沿蓄势能,赋能博士点建设
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的王谦副教授与远在美国交流的李金梅教授,分别分享了访学进展与收获。王谦副教授围绕学院博士点建设需求,紧跟导师深耕学术研究,制定精准学习计划,主动对接北师大优质学科资源,为学院学科建设借鉴先进经验;李金梅教授则通过深入海外课堂,直观感受国内外高校教学模式差异,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认知,进一步为学院博士点建设强化竞争力。
“以教师访学为纽带,架起学科交流的桥梁。”学院始终将教师访学作为深化校际合作、完善学科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支持教师对接国内外顶尖高校资源,持续为博士点建设积累经验、储备力量,为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深耕海外传中文,文明互鉴架桥梁
“让中文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让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2024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肖娴、王进利,分别讲述了在印度尼西亚普华三语学校的教学实践与生活点滴;赴乌兹别克斯坦担任汉语教师的郑淑婷副教授,分享了跨文化教学中的趣事与感悟,展现了人文师生在海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利互鉴的责任担当。
学院长期通过派遣中文志愿者、共建海外实践基地等方式,搭建国际教育交流平台。此次慰问中,学院重点关注海外师生的工作生活需求,精准对接诉求,以实际行动为中外文明互鉴“搭台铺路”,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水平、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注入人文力量。
“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机会,做好成果转化,让个人成长与学院发展同频共振。”院长汪孔丰在总结中寄语外派师生,希望大家将实践经历转化为能力优势,为个人成长与学院发展赋能。
据悉,今年人文学院有近40名外派师生,覆盖援疆支教、国内外访学、海外中文(华文)教育等多个领域,地域之广、人数之多,均为学院历史之最,这也标志着学院在社会服务与国际交流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未来,学院将继续紧抓发展机遇,以“支教温度”传递教育情怀,以“访学深度”夯实学科基础,以“海外广度”拓展国际视野,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国家战略培育更多实践型、担当型人才。(撰稿/摄影:陶若熙 审核: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