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应邀做客安庆师范大学“敬敷人文讲坛”,在菱湖校区红楼138会议室为师生带来题为“唐代长江流域的城市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安庆师范大学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叶当前主持,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刘士林教授从“城市即文明”的理论切入,提出“文明与城市同根同源”的核心观点。他指出,城市的起源与文明的形成本质上是同一过程,中国古代长江流域的良渚古城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通过梳理长江流域城市的演变历程,他强调唐代是长江城市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大运河构建的交通网络,长江流域城市实现了从“政治型”向“经济型”的转型,形成了覆盖上下游的城市体系。
针对长江流域文化繁荣的内在动力,刘士林教授从“人才”与“文化互动”角度展开分析。他提到,唐代长江流域不仅是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的高峰,也是科技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与长江流域的深厚渊源,欧阳询、张旭等艺术家的成就,以及造纸、酿酒、医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共同构筑了长江文化的辉煌图景。此外,刘教授还以明清江南科举人才的密集分布为例,揭示长江流域“重教尚文”传统的深远影响。
在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就“唐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城市发展差异”“城市即文明理论”等问题踊跃提问。刘士林教授结合历史案例与现实发展,指出长江流域城市的持续繁荣得益于“文化积淀”与“人才储备”的双重驱动,并强调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今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借鉴意义。

叶当前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讲座的学术价值。他认为,刘士林教授以跨学科的视野、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系统阐释了唐代长江流域城市与文化的互动机制,为区域文化研究和城市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讲座是我校长江文化研究院推出的长江文化研究系列讲座之一,不仅深化了师生对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认知,也为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与地方文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撰稿、图片:汪亚纯;审核:沈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