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长江文艺评论菱湖大讲堂第二期于菱湖校区红楼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蒋慧明,应邀作了题为“观点、立场与方法--略谈曲艺学学科建设及教育”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江飞教授主持,安庆市曲艺家协会刘丙福老师以及人文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与。

蒋慧明老师首先从曲艺的概念、内涵演变与研究、地位与影响、分类、艺术魅力与基本特征几个方面介绍了曲艺的概念与研究现状。蒋老师简要讲解了曲艺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扬州评话、北京琴书、苏州弹词、二人转、四川清音、子弟书等数十种曲艺类型,着重指出,曲艺的特质在于“说唱”表演,是“唱着说”与“说着唱”的有机结合;曲艺与戏曲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说法中现身”,表演者注重角色的“跳进跳出”,一人饰演多角,对人物进行摹拟,而后者是“现身中说法”,是表演者对人物进行的扮演。谈及曲艺艺术的学科建设,蒋老师指出,“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而曲艺评论则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文艺理论,需要注重理论的文化背景差异,需要注重“速度”“深度”和“维度”,即注重演出评论的及时性和对艺术门类本体的深入把握,以及充分发挥当今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平台的媒介功能。讲座以视频的形式穿插展示了陕北说书、安徽琴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书中的精彩片段,令整场讲座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长江文艺评论菱湖大讲堂”是继“美学名家讲坛”“皖派批评家菱湖大讲堂”“皖江评论”之后中心创办的又一品牌活动。江飞教授在总结时表示,蒋慧明老师的讲座不仅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演绎展现了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拓宽了在场师生的学术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希望同学们以此次讲座为契机,关注并参与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推动曲艺艺术的研究与传播。此次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对曲艺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曲艺研究的兴趣,也为我校“戏曲与曲艺”高峰培育学科建设及博士点立项建设等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法。

讲座开始前,黄梅剧艺术学院院长韩再芬和蒋慧明老师进行了亲切交流。
(撰稿:巨维希;摄影:臧云飞;审核:沈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