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由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我院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和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皖派批评家菱湖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二期在红楼二楼会议室圆满举行。2022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郜元宝做了题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的编年史与全景图——说《平凡的世界》并论怎么不受潮流裹挟、避免误判、独立看书”的线上讲座。此次讲座由美学与文艺评论中心主任江飞教授主持,副院长(挂职)周红兵副教授、中心副主任陈宗俊教授、专职研究员冯慧敏副教授以及学院部分师生共40余人到场聆听学习,线上参与约300人次。
郜元宝教授从《平凡的世界》读解和接受之谜出发,认为群像描绘是《平凡的世界》人物关系设置最大的特点,从青年、干部、农民这三大类人物群像而非仅仅由“主要人物”孙氏兄弟入手,才能真正提纲挈领,统揽小说的全局。他指出,作者描绘一系列青年群像,不仅是为了烘托孙氏兄弟“关于苦难的学说”,更包含着超出“励志”之上、与更广大的人群息息相通的“活人的道理”;小说完整描绘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群像,是独一无二的创举,体现了路遥对历史政治与官场百态过人的洞察。另外,小说还写出了广大农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写出了若干家庭内部成员的复杂关系与丰富情感,由此展开农村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各方面在改革前后的一幅幅巨大的历史长卷,是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
在交流环节,江飞教授指出,郜老师的讲座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充分展示了文本细读的力量,正如鲁迅文学奖授奖辞所评价的,“在历史的复杂结构中展开细读,使当代经典焕发出新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细细体味《平凡的世界》中青年、农民、干部等人物形象设置的用意与特点,需要进入到文本深处,发现其隐秘的独特内涵,从而不受潮流裹挟,做到避免误判、独立看书。陈宗俊教授也高度肯定了该讲座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通过作家与作家的对比,作品与作品的对比,发现该小说的创作特色以及深层意蕴,值得学习和借鉴。互动环节,郜老师逐一解答了线上线下的提问。江飞教授作总结发言,并聘请郜元宝教授为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共同推进中心的未来发展。
举办皖派批评家菱湖大讲堂系列讲座,是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意在建强安徽文艺评论阵地,推动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互动共进,加快建设“皖派批评”和“文学皖军”,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师生的文艺批评实践能力。对于推进中文学科的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以提高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撰稿:宋培璇、王洁;摄影:史欣瑶 审核:金松林 )